—新聞資訊 —
文章來源:中國新聞週刊 時間:2019-06-12
考完試,查到分,填報志愿選專業。一個問題擺在考生、家長面前,什么專業最有前途?
今年,清華、北大搶灘人工智能,啟動本科招生。連以人文見長的人大、北京師范,也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學院,開展本科人才培養。
不久前,教育部發布《教育部關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》,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。
不無幽默地說,沒有設置人工智能專業,都不好意思自稱大學了。
搶灘新大陸
作為全國高等學府,清華、北大自然要搶先布局大熱的人工智能。
人才培養是核心所在。清華新增了“人工智能學堂班”(簡稱“智班”),將從2019年秋季開始招收本科生,首批預計30人。
智班成為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第八個實驗班,圖靈獎得主、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院長姚期智院士將擔綱智班首席教授。
北大也將在2019級啟動機器人工程的本科生教育和培養。自2018年起,北大工學院在“北京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”的基礎上,重點籌建“機器人工程”本科專業。
大熱之下,各大高校似乎都不愿意置身事外。4月22日,以人文社科見長的中國人民大學,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學院。
甚至,連師范大學都來湊熱鬧。6月1日,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宣告成立。3月25日,首批35所高校獲得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資格,華南師范大學和長春師范大學2所師范類高校入選。
另外,與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是,25所高校獲批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,50所高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專業,96所高校新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,101所高校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,203所高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……
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、設立AI本科專業背后,是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發的《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》。
行動計劃制定了從2020年到2025年再到2030年的“三步走”規劃。到2020年,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??萍紕撔麦w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布局。
水漲船就高
時間若往前推幾年,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還幾乎是個空白。
根據2012年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》,在506種本科專業中,僅僅有4個專業涉及智能。十年間,每年新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數基本也就在兩三所左右。
2016、2017年兩年迎來大幅增長。2017年,有19所高校新增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,在2018年,這一數字達到96所。
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最突出的特點,是重學科交叉。圖靈獎得主、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院長姚期智院士認為,人工智能的應用離不開學科交叉,清華將通過本科生的人才培養,來推動我國的人工智能和學科交叉應用的發展。
其它學科若與人工智能碰撞,皆有“AI+X”的火花。2019年3月,哈工大計算金融專業正式獲教育部審批,成為國內唯一一所具有計算金融專業本科招生資格的學校。
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湯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,“人工智能跟互聯網一樣,涉及到方方面面,各行各業。因此,文科從另一角度參與也有意義。”
由于人工智能專業需要跨多學科領域的知識,優秀人才成為各大公司爭奪的重點對象,薪酬、競爭力自然水漲船高。
AI平均年薪約33萬,穩超互聯網行業水平,GMIC北京2018大會發布的《AI人才競爭力報告》顯示。
2019年本科就業綠牌專業(失業量較小,就業率、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)基本與AI相關,麥可思2019年6月10日發布的《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》顯示。
“錢途”向好之外,人工智能人才高度稀缺。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曾在2016年向媒體透露,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。BOSS直聘研究院的數據也顯示,2018年前5個月,AI人才需求已較2017年同期增長6倍以上。
讓子彈再飛一會兒
在人工智能大熱的背景下,究竟是不是表面的熱鬧,還需要我們冷靜地思考。
面對人工智能的風口,許多高校開始整合資源,上馬相關專業,解決師資問題首當其沖。
引進師資相當困難。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陳前斌表示,本來人才缺口就大,企業也需要,這么多高校也需要。跟企業競爭,高校優勢不大。
前不久,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啟動教師招聘,在搶AI教授上祭出了“絕殺”:長聘教授協議薪酬120-180萬,住房補貼400萬,直接幫助解決子女在北京上學問題——可安排子女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、小學、幼兒園就讀。
面對高校在人工智能上的熱情,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,“人工智能專業現在確實有一些過熱、非理性,事實上一些新的領域起來的時候都會有這種現象?!?
儲朝暉認為,正常的大學專業設置,應該是根據產業的需求?!?span style="font-weight:700;border:0px;margin:0px;padding:0px;">我們很多高校跟產業之間的關系,實際上是離得比較遠的。離得比較遠,高校就感覺到好像有這種需求。根源就在這里。不光是人工智能專業,其他的專業設置也存在?!?
另外,還有一些相關因素在起作用。儲朝暉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,“一些學校在打人工智能專業旗號的時候,能得到行政部門以及資金提供方非常輕易、甚至是優先的照應。這也是非理性產生的重要原因?!?
儲朝暉說,這種情況的發展肯定是不可持續的。
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湯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,一個新生事物出來,總會大熱一陣,遇到困難又會冷下去一段時間,這是規律性的。
湯敏認為,“中國要在這些新科技領域走在前面,靠的就是人海戰術、廣泛的應用領域。這里面會不會有浪費?一定會的。但我們都不是上帝,誰又能把握那么準呢?!?
湯敏的個人意見是,讓子彈再飛一會兒。